
硬脑膜窦
头颅静脉窦是位于硬脑膜内的静脉通道,封闭在外层(骨膜层)和内层(硬膜层)之间。硬膜窦的内壁有内皮细胞,但是没有肌肉组织。窦内没有瓣膜,但经常有纤维小梁跨越硬膜窦。蛛网膜颗粒有时非常大,突入到窦内,特别是上矢状窦的顶部,也可能在直窦及横窦。硬膜窦收集大脑深、浅静脉血流,也通过脑膜静脉引流脑膜的静脉血,脑膜静脉和相应的动脉伴行。硬膜窦也和板障静脉沟通,也通过导静脉和颅外静脉系统沟通(参见10.7和10.8节)。主要通过双侧颈静脉回流。
1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在前面起自大脑镰和颅盖骨内层硬膜层的接合处。在这个水平,上矢状窦与鼻腔和面静脉沟通。它沿中线向后延续,贴着颅盖骨,形成典型的向上凸面曲线,终止于窦汇。上矢状窦很小,有时前部缺如,尽管在中后部口径会逐渐增大。可能存在一些变异(Hacker,1974)。它可能回流入一侧的横窦,通常是右侧(图1,图4和图5)。有些案例中,一侧横窦可能发育不良。上矢状窦可以在接近窦汇处分成独立几段,各自汇入同侧横窦或者某段很特殊地汇入枕窦(图16b)。可能存在一个小的水平静脉通道连接更远端的两段,要不,远端上矢状窦和窦汇组成一个复杂的小静脉通道网络注入横窦。这些特征在脑血管造影上能被很好地辨认出,特别是前后位(图4,图6和图16a)。上矢状窦在儿童期发育不好,特点是由几个不规则的通道而不是单个硬膜窦。在儿童晚期会发育成最终形态(Harwood-Nash,1974)。
图片
图1 颈动脉造影,前后位(AP)和侧位(a,b)。SSS主要引流到右侧TS。在引流入SSS的皮质静脉中,有1支大的Trolard静脉(双箭头)。丘脑纹状体静脉(TSV)、膈静脉(SV)、大脑内静脉(ICV)呈典型的S形弯曲行程。Galen静脉(G),直窦(SS),窦汇(E)。同一个患者的椎动脉造影(c)。这个造影上左侧横窦显影、并优势引流SS。在窦汇区(箭头)有一个连接左右横窦的补充的通道(患者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用弹簧圈把动脉瘤和远端PICA闭塞了)。
图片
图4 颈动脉造影,前后位和侧位,静脉期(a,b)。SSS引流入右侧TS。部分通过直窦进入左侧TS(带点箭头)。1支大Labbé静脉(箭)引流入左侧TS的远段。大的钩静脉(U)收集基底静脉(BV)的前部属支。大脑内静脉(箭头)收集属支呈典型的旁中央走行。同一个患者的椎动脉造影,前后位和侧位,静脉期(c,d)。直窦(SS)和左侧TS更好充盈。有一个到TS的辅助的静脉通道(箭头)。也和右侧TS之间有一个连接(带点箭头)。有一个大的枕窦(OS)往后连接到SS和TS。岩下窦(IPS),海绵窦(CS)。
图片
图5 (a)颈动脉造影静脉期,侧位。有1支大的大脑浅中静脉(SMCV),引流入海绵窦(CS)并进一步入岩下窦(IPS)。1支小的钩静脉(U),引流基底静脉(BV)的部分前部属支。大脑内静脉(ICV),丘纹静脉(TSV)。膈静脉不能辨认,它通常在静脉晚期显现。Galen静脉(G),直窦(SS)。典型的皮层静脉行程,从额到枕逐渐逆向引流入SSS。(b)另一个患者的前后位。ICV(三角箭头)。双干SMCV(大箭头)引流入位于CS后部的静脉通道。外侧的静脉通道相应的部分进入'海绵旁窦'和'外侧海绵窦',两者都引流入翼丛(PP)。丰富的吻合(小箭头)把这些通道连接到CS并继续进入IPS。没有注入右侧TS。SSS引流入左侧TS。(c,d)又一个患者的前后位:颞叶静脉引流通过好几支复杂的SMCV(箭头)进入海绵窦CS。进一步引流入IPS并部分进入翼丛。颞叶后部由两个大通道(双向箭头)引流入TS。SSS引流入右TS。左TS通过Galen静脉-直窦引流颞静脉和深静脉系统。侧位:同样标志。大脑内静脉(ICV),Galen静脉(G),小的基底静脉(BV)。
图片
图6 前后位(a)和侧位(b)造影。静脉期。双侧额叶皮质静脉和基底静脉显影(BV)。在侧位造影的静脉晚期髓静脉的相应位置有模糊的网状(箭头)引流入室管膜下静脉(ICV、TSV、SV)。脑室下静脉(V)也显影成典型的凹形弯曲,收集房静脉的细小分支。压部静脉S(SP),Galen静脉(G),直窦(SS)。没有大脑浅中静脉。颞叶引流通过一个大的基底静脉和2支大的颞静脉,在短暂的硬膜内行程后,进入TS。乳突导静脉(M)。前后位上很清楚辨认出双干的SSS;小的一干进一步分叉。所有这些通道都进入窦汇(E)。
在造影时,通常还有一些没有被认出但应该考虑的解剖学特点。上矢状窦能通过大脑镰内有时很大的静脉通道与下矢状窦沟通(Oka等,1985)。接近上矢状窦处有扩大的静脉袋称为陷窝与窦沟通。这些是静脉空间,经常在额后部及顶部的硬膜内。陷窝引流脑膜的静脉,但通常情况下与皮层静脉没有沟通,皮层静脉通过陷窝下方到达上矢状窦,尽管一些皮层静脉可能与陷窝在上矢状窦有共同开口。经常有蛛网膜颗粒突入隐窝。
最后应该记住,上矢状窦的血流是层流,因此,在颈动脉血管造影上,它可以显得很小,因为其他部分血流靠对侧颈动脉系统供应。
2下矢状窦下矢状窦(ISS)是一个较小的通道,走行于大脑镰的下游离缘。它自胼胝体前部上方大脑镰的前中部发出。下矢状窦在向后的行程中变大,终止于镰幕交界的尖端,汇入Galen静脉。下矢状窦在造影时,并不能经常看到,见图8。
图片
图8 侧位(b)和前后位(a)颈动脉造影,静脉期。基底静脉(BV)。在前后位,它的属支,由大脑深中静脉(箭头)收集纹下静脉(双箭头)而显影。有1支小的大脑浅中静脉,引流颞区主要进入大的颞静脉(Labbé)到TS(侧位上的大箭头)。大脑内静脉(ICV)收集丘纹静脉(TSV)。压部静脉(SP)。下矢状窦显影(ISS)。膈静脉在这个静脉期没显影;它显影更迟。这个血管造影发现并不罕见。实际上,膈静脉主要引流白质而不是灰质,所以它的循环时间延迟。
3直窦直窦由下矢状窦和Galen静脉汇合而成。偶尔基底静脉也会直接汇入。直窦位于中线,是大脑镰和小脑幕的汇合处;通常情况下它是一个通道,但有时可能是两个或三个,向后向下走行,到达窦汇或进入一侧横窦。偶尔也会接受小脑幕内的静脉通道。因为直窦引流大脑半球的血也引流后颅窝的血,当一支颈动脉或椎动脉造影时,它可能仅仅部分充盈,显示为静脉窦很小的假象(图1,图3,图4,图6,图11至图13和图15)。正常人群中,罕见直窦和镰状窦沟通,镰状窦是走行在大脑镰内的胚胎型,把Galen静脉或直窦连接到上矢状窦。可能存在与下矢状窦的沟通。镰状窦正常情况下会消失,但是,有时会与直窦同时存在或取代直窦(Cai等,2009;Ryu,2010),它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由几支静脉通道组成(图16c),有时可能是广泛的静脉网,这些静脉网并不一定与上矢状窦沟通(Tubbs 等,2007a)。镰状窦可以在获得性直窦闭塞的情况下出现,特别是Galen 静脉畸形的时候(参见12.8节)。
图片
图3 大脑深静脉侧面观。
ICV 大脑内静脉
IV 脑室下静脉
TSV 丘纹静脉
M 深髓静脉
C 尾静脉
BV 基底静脉
SV 膈静脉
G Galen静脉
MAV 内侧房静脉
T 终板静脉
LAV 外侧房静脉
图片
图16 (a)颈动脉造影.前后位,静脉晚期。SSS(双箭头)在窦汇分为两个通道,分别引流人左右TS。一个补充的硬膜通道(箭头)连接两个窦。(b)MR 血管成像,静脉期。SSS 异常引流。SSS在后部呈双干。一个引流人左横窦,另一个讲入发育良好的枕窦(箭头),延续向右侧IJV。近端横窦发育不良。(C)一个年轻患者的MR Tl加权像(中间矢状面)和MR血管成像。偶然发现一个大的不止一个通道的镰状窦(箭头)。有一个小的直窦(三角篮头)(图片来源:Drs.Goazoli G.and Boghi A,Neuroradiology—Cuneo)。
4枕窦,边缘窦枕窦是个小通道,特殊情况会很大,起自窦汇走行干中线在后上部末尾与窦汇连通。它向前延续至枕骨大孔的后缘,继续走行进人乙状窦或颈静脉,引流人这些静脉通道。在Galen静脉畸形时,它常可发育很好(见第12.8节)。一般来说,它会和边缘窦沟通,边缘窦是双侧绕行枕骨大孔的小静脉通道。边缘窦在前方连接斜坡静脉丛和颈静脉球,在前下方连接前内椎静脉丛(McDougall等,1997)(图4,图16b和图17)。
图片
图17 边缘窦和枕窦及其属支。边缘窦(MS)环绕枕大孔,前上方与斜坡静脉丛(CL)相连,前下方与硬膜外椎前静脉丛(AV)相连,后方与枕窦(OS)相连。后者往前引流进入颈静脉球或乙状窦。岩下窦(IPS)连接斜坡静脉丛,再连接硬膜外椎前静脉丛(AV)和颈内静脉(J)。
MS 边缘窦,以及与CL、AV和OS的连接
OS 枕窦,引流入颈静脉球
IPS 岩下窦
J 颈内静脉
CL 斜坡静脉丛
AV 硬膜外椎前静脉丛
图片
本文节选自《脑血管造影术:正常解剖与血管病》,原著作者:鲁尼·鲍里斯·布拉德;吉训明主译。版权归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首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盛达优配官网-炒股配资配资平台-专业炒股配资平台-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