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三年的抗美援朝之战,共有八位正副司令员轮番执掌兵符,于不同时期引领志愿军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拼搏。
正得益于他们的精准指挥,加之志愿军全体将士超乎常人的顽强意志,我们得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全副武装的美军。
在抗美援朝战役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之际,新中国的首次大规模授衔盛典便隆重启幕。
在异国土地上领导志愿军队伍的八位正副司令员,各自获得了哪些军衔?
彭德怀
美军在半岛仁川的登陆行动取得成功,迅速扭转了战局的微妙局势。随着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敌人的处境日益严峻,形势对我方愈发有利。
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毛主席毅然决然,力挽狂澜,作出出兵朝鲜的决策,尽管遭到了部分人的坚决反对。彼时,远在西北地区辛勤工作的彭德怀,其观点与毛主席不谋而合。
随后,彭德怀火速被派往北京,在会议上他激情洋溢地阐述了出兵的合理性与紧迫性。不久,毛主席亲自委以重任,任命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2年,彭德怀将军自朝鲜战场归来,担纲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次年7月,彭老总重返朝鲜,于板门店一地,代表我国与联合国军的最后一任司令官克拉克将军,正式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1954年,彭德怀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及国防部部长。次年,在1955年的授衔典礼上,他光荣地跻身于十位元帅之列。
邓华
1950年10月,彭德怀将军率首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身朝鲜战场。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战略布局及临战协同上,表现出了些许突兀与不协调。
随后,在毛主席的倡议下,朝中双方一致决定设立一个联合指挥部。彼时,邓华率领的十三兵团二十万精锐部队并入彭德怀的指挥体系,而邓华正是在这一时期被任命为副司令员。
直至1952年,彭德怀元帅因健康问题归国休养,并在此期间负责军委工作之际,邓华同志临时代理司令员职务。随后,他正式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
1954年10月31日,应彭德怀之荐,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正式任命邓华为副总参谋长,负责作战相关事务的领导工作。翌年3月,邓华同时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之职,并在同年荣获开国上将的崇高荣誉。
值得关注的是,在朝鲜战场的烽火岁月里,邓华与彭老总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即便身在国内,彼此的心中依旧念念不忘。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彭德怀元帅仍不忘叮嘱浦安修将邓华所赠的金制烟盒归还其主。邓华在重返部队后,将晚年大部分心血倾注于为彭德怀元帅洗清冤屈、恢复名誉的艰辛历程中……
杨得志、杨勇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1951年6月12日,杨得志将军与李志民将军带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踏上征途,跨越了鸭绿江。在出国前夕,周恩来总理特地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杨得志等将领,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饯行仪式。
周总理自豪地说“将杨得志、杨勇、杨成武三位一同调离,此乃‘三杨开泰’之举!”
1953年5月11日,我国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勇及政委王平亦莅临朝鲜战场。
5月16日,杨勇与王平莅临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桧仓,受到了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及副司令员杨得志的热烈欢迎。此后,在杨得志等志愿军首领的鼎力相助下,杨勇率领部队在金城战役中,对敌军造成了重创。
1954年二月,杨勇接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并兼任参谋长一职。鉴于邓华代司令员已返回祖国,杨勇遂协助杨得志指挥志愿军总部各项事务。同年十月,杨得志正式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而杨勇依旧担任副司令员的职务。
此刻,杨得志亦已提前归国,他是在国内接受了这一任命。组织上已明确,他将赴南京军事学院深造。至于志愿军的主要领导职责,则落在了杨勇的肩上。
1955年春四月,杨勇肩负重任,荣任志愿军司令员一职。巧合的是,同年,杨得志与杨勇两位将领亦荣获上将军衔的崇高荣誉。
步入七十年代末,年近古稀的杨得志将军毅然重返战场,领军出征。他当之无愧地担起了“戎马半生”这一殊荣。
陈赓
身为李云龙口中“无人能及”的旅长,陈赓将军,这位黄埔一期的杰出毕业生,其生平事迹堪称传奇。
在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自1950年底至1952年6月,陈赓三次奔赴朝鲜战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指挥重任,为这场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赓将军首次踏入朝鲜,是在1950年的岁末,他抵达坐落于成川郡君子里的志愿军司令部,对朝鲜战场进行了实地勘察,此举旨在为即将正式赴朝指挥作战奠定坚实基础。
1951年二月,鉴于抗美援朝战争需持久作战的现实需求,中央军委果断决定,实施志愿军部队轮换作战的策略。至三月上旬,中央军委正式任命陈赓同志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职。
因持续作战与过度劳累,陈赓不幸患上左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不得不滞留北京接受治疗。在此期间,王近山副司令员则率领第三兵团奔赴朝鲜战场,继续奋勇作战。
1951年6月,中央军委正式任命陈赓担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一职,同时兼任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及政治委员。踏入8月中旬,尽管陈赓的腿部肿胀已渐消退,但他依然拄着拐杖,毅然重返朝鲜战场,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之中。
1952年三月,彭德怀同志归国接受治疗。在他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决定任命陈赓同志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六月,陈赓同志遵照命令返回国内,着手组建军事工程学院。
1955年,陈赓荣获开国大将军的崇高荣誉,然而,在六十年代初,他不幸因病辞世。
宋时轮
担任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亲自参与并指挥了1950年举世瞩目的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落幕之际,宋时轮指挥下的九兵团在朝鲜的元山与咸兴地区进行了休整。随后,兵团中的第二十六军投身于第四次战役的激流之中,而其余部队则在完成休整任务后,肩负起东海岸的防御重任。
1952年伊始,宋时轮卸任第九兵团指挥之职,转而投身志愿军总部,协助彭德怀将军履行职责。遵照彭德怀的明确指令,他与陈赓将军共同领导,对志愿军在对抗美军进攻与防御中的战术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
1952年四月,彭德怀同志归国后,志愿军的全盘事务便由陈赓将军负责掌舵。宋时轮将军则全力以赴,鼎力协助陈赓将军,专责指挥作战、教育训练以及特种兵的各项工作。
6月中旬,陈赓肩负使命返国,此时志愿军的全面工作由邓华接管。7月11日,中央军委下达指令:撤销宋时轮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并任命其为中央军委总高级步兵学校的校长。
1952年盛夏的八月末,宋时轮踏上了离开朝鲜的征程。站在中朝边境,他回首凝望那片曾浴血奋战的土地,朝着长津湖的方向,郑重地行了一个深鞠躬,起身之际,衣襟已被热泪浸湿。到了1955年,宋时轮荣膺上将军衔。
“旋风将军”韩先楚
自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起,历经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的演变,韩先楚所率领的“旋风部队”这一称号,源自1946年东北战场的烽火。彼时,担任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曾言:在此地,最为棘手的对手非韩先楚率领的“旋风部队”莫属。
卫立煌接手东北战场的指挥重任后,亦曾赞叹:“此军行动迅猛,犹如疾风扫叶。”
1950年10月,韩先楚同志荣膺志愿军副总司令一职。与此同时,解放军第四十军亦更名为志愿军第四十军,并在军长温玉成的指挥下,于当日挺进朝鲜,投身战斗。
1951年伊始,韩先楚将军率领部队成功夺取了当时朝鲜的都城——汉城。此后,他先后担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的司令员,在彭德怀元帅的指挥下,参与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的作战。
归国之后,韩先楚相继执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及中央军委常委等要职,并于1955年荣获上将军衔。
“六星上将”洪学智
洪学智将军,安徽金寨之子,历经排长、连长等职,逐渐崛起为我军声名显赫的杰出将领。然而,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他却不得不肩负起“琐碎繁杂”的后勤重任。
1951年,年方38岁的他已担纲志愿军副司令员一职,亲身投身于战场指挥。此后,他被委以后勤管理之重任。尽管如此,他曾多次恳请彭德怀司令员,请务必不要让他转向后勤工作,他内心深处仍渴望继续担任军事干部。
1951年春,彭德怀同志指派洪学智同志返回国内,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志愿军后勤保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周总理的悉心疏导和具体指导下,洪学智同志随后在我国军队中担当起关键的后勤职责,并于1955年荣获上将军衔。
1988年,洪学智同志再度荣获上将军衔。
除了上述志愿军正副八位司令员之外,在历时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涌现出了众多赫赫有名的战将。其中,诸如傅崇碧、梁兴初、吴瑞林、王近山、温玉成、秦基伟、吴信泉等人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这些志愿军将领皆历经沙场,于朝鲜战火中缔造了一道道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奇迹。其中,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享有“万岁军”的崇高誉称。该军军长梁兴初于1955年荣膺中将军衔,并先后担任海南军区司令员以及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要职。
近期上映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著名演员吴京倾情塑造了傅军长的形象,这一角色原型正是志愿军第六十三军的军长——傅崇碧。
在铁原阻击战中,六十三军全体将士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1955年,傅崇碧荣获少将军衔,同时肩负起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重任。
俗语有云:若他人未加侵扰于我,我便亦无意招惹于人;然而,一旦他人有所冒犯,我亦将毫不客气地予以回击!
抗美援朝战争,对于新生的中国而言,是一场在联合国军的挑衅下,我国被迫卷入的冲突。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各行各业亟待恢复,毛主席原本并不愿意参与这场战争。
然而,为了开得一手好拳,避免后续百拳的冲击,他老人家以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场关乎立国的关键之战。
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我军涌现出一批批声名远播的杰出将领。他们无论军衔级别如何,均系捍卫家国、英勇战斗的楷模,他们的个人荣耀与生平事迹,均应被后世铭记并永传不朽。
盛达优配官网-炒股配资配资平台-专业炒股配资平台-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